古代诗歌表现手法之起兴 - 知乎

admin 五大联赛 2024-04-28 16 0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之起兴 - 知乎

  7、起兴

  “兴”就是指用在一首诗或一章诗开头具有引发诗情、起烘托气氛作用的一种修辞格。起兴在诗歌中的的作用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①用具体而常见的事物描述不常见的事物,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②能突出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使其形象鲜明;③避免叙事或说理的直白,使之含蓄动人。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尽管古人常比兴并提,但是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起兴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格还是有着明显不同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显而兴隐”,也就是说“兴”不那么直接、那么明显,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联系较为隐晦。据此我们可以把起兴分为两类:一是兴中无比的,二是兴中有比的。

  兴中无比的起兴修辞格,开头的诗句与下文没有直接联系,其作用是制造气氛,用来烘托主题。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周南·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的诗。诗写得十分舒展、热情,给人一种强烈的生活气息。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桃树长得多么茂盛啊,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就要出嫁了,祝愿她全家和顺美满。《桃夭》共三章,每章都以桃树起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和女子出嫁并无必然联系,它只是起个引发诗情、烘托主题的作用。又如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孔雀东南飞》正文的开头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主要也是兴起一种缠绵悱恻,凄婉难舍的深情。

  兴中有比的起兴修辞格就是指处于一首诗或一章诗开头的起兴诗句,在意义上与诗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兴中含比,但首先是“兴”,其次是“比”,所以古人常比兴并称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如:

  ①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思:句末语气词)

  ②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靡靡:迟缓的样子。)

  《周南·汉广》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向一位少女求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全诗共三章,首章以乔木起兴。“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这是说南方有棵高大的树木,却不可在树下休息。这两句诗首先是兴,但兴中含比。因为乔木高大却不可依偎其下,这正如同汉水之滨的游女不可求得一样。《王风·黍离》写的是一个流落他乡的流浪汉,他举步维艰,心中郁结忧愤,老天无眼,世人冷漠,更使他悲愤不已。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各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起兴,兴中含比,又分别以“苗”、“穗”、“实”比喻“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的那种心情状态,用词极为生动、准确。

  又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上片以长流不息的汴水及高山起兴,兴中含比,形象地传达出思妇怀远之愁的深长和凝重。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月明”)、情状(“倚”)和地点(“楼”)。

  还如刘禹锡的《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