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以运动盛会重塑学校文化-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体育强国德国,历年必办的联邦青少年运动会将于本学年迎来范式转换,从竞技属性转向教育属性。德国学校体育试图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三者的良性互动中走出一条育人之道,把学生运动盛会打造成为各校的文化盛典。
参赛热情取代竞技焦灼
联邦青少年运动会创办于1951年,由德国联邦家庭部、各州文教部长常设联席会议、德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德国田径协会、德国游泳协会、德国体操联合会协办。作为德国最高教育决策机构,各州文教部长常设联席会议于1979年10月26日作出决议,要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举办该活动,所有1—10年级学生必须参加,根据竞赛成绩,按3∶5∶2的比例,颁发参与证书、获胜证书、荣誉证书,每份证书要写明学生的姓名、参赛项目和成绩。
该赛事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国家性。这项赛事由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主办,荣誉证书由德国总统签署。二是全国性。这项赛事实现了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各体育团体悉数参与。三是民主性。赛事保障1—10年级学生全员参加,无论家庭背景与学业成就如何,自2015年起,还全方位接纳残障学生参赛。赛事的初衷在于,既激励学生对健身的热情,又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认同。
这项学校体育盛事,在72年的历程中实施过两次重大改革。2001年,赛事的三大传统体育竞赛项目由短跑、跳跃、投掷改为田径、游泳、体操,改变原先单一的竞技式运动,形成参与式、竞技式、全能式并存的格局。2021年,联邦青少年运动会委员会作出决议,取消标准化积分榜。小学生能跑多快、跳多高、抛多远、游多久,不再以秒表与标尺来衡量,而是设定成绩阈值。孩子的运动表现也不再以全国绝对值来衡量,而是参照本校年级相对值。
个体进步重于比赛名次
上述两次重大改革均直面联邦青少年运动会之痼疾:赛制强制化、赛事专项化、赛绩标准化。随着今年秋季新学年的到来,联邦青少年运动会宣告再次进行改革,这也造成了一些争议,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其一,体育评价注重个体还是赛事;其二,体育锻炼着眼一时还是一生。
就体育评价而言,竞技运动具有的对抗性与功利性取决于其规则性,即参照国际与国家体育竞赛规则而制定评价标准。新一轮改革强调参与性,判定成绩就不可一锤定音,而是允许多次尝试,以激励学生获取最佳表现,尤其是在田径项目中。体操与游泳这两大项目只要求学生完成规定动作,对动作的质量如速度、力度、难度等不予评价,这是个体内差异评价法,重视学生个体的运动技能基础,强调个体所取得的进步而非个体所获得的名次。个体性是德国小学体育课评价的三大维度之一。
就体育锻炼而言,激发学生运动热情,不能仅靠一天的运动会,也不能依赖小学每学年120个课时的体育课。德国3—17岁的儿童中,6%患有肥胖症,肥胖率在10年内增长了33.5%,八成学生体育锻炼不足。尤其疫情期间,1/6的儿童体重有所增加,不少儿童出现中度以上心理异常。参与式运动具有多样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身体能的项目,并在日常训练中,通过为参与这项赛事做好长期准备的学校体育课而循序渐进地达到平均水准。健身亦无须受制于专业运动器械与专业运动场馆,时时处处皆可锻炼,学生由此可养成终身健身习惯。这不啻为德国青少年体育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积极回应。
育人属性超越选材功能
各州文教部长常设联席会议于2023年2月9日作出决议,把2001年出台的国家计划“运动友好学校”更名为“运动促进学校”,意味着运动不再仅限于体育课,而须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国家计划的更名与联邦青少年运动会的最新变革,共同预示着德国青少年体育的范式转换——由竞技属性转向教育属性。
联邦青少年运动会的教育属性集中体现于发展性与儿童性。联邦青少年运动会委员会在决议中强调,充分认知自身的体能与体育表现以及直面挫折,是个体成长的基本组成部分,应该被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取胜的愉悦和挫败的沮丧,是体育竞赛的常态,而参与体育运动是学生学会接受输赢最便捷的方式。固然,孩子需要成绩,但绝不能始终处于备赛状态,绝不能让体育陷入以分数论英雄的淘汰机制。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学校提出一个新的教育视角——敢于尝试并担责。以这个视角评价学生的体育表现,就不能拿分数来衡量。显然,对自身体能正确估量并对自身体育表现充分自信,有助于人格发展。联邦青少年运动会既不是体育全国统考,也不是体育人才选拔,其长远目标是促进学生发现自我、成就自我。
2021年8月2日推出的新版《联邦青少年运动会手册》强调适宜儿童的原则。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小学体育应注重兴趣化、多样化,而避免体育专项化。德国小学体育课在1—2年级仅限于运动与游戏,3—4年级才增添“体育锻炼”的概念。以游戏的形式,这项赛事逐渐把孩子引向三大基础运动项目——田径、器械体操、游泳。这三大运动项目亦体现了儿童成长的基础性——力量、平衡、生存。通过简化评价并丰富内容,联邦青少年运动会的改革方案鼓励各校设置非传统竞赛项目,把赛事化作学校体育的盛会,把办赛视作重塑学校文化的契机,这呼唤的恰是学校的坚守与创意,期待的是社团的协力与诚意,考问的是政府的职责与决心。
(作者单位系上海师范大学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
《中国教育报》2023年09月21日第9版